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用电缆、港口机械用卷筒电缆、柔性防火电缆、风能用耐扭电缆、光伏电缆、轨道交通用机车电缆等一大批新型特种电缆引领中国电缆技术进步。
一是持续优化和完善区域主网架,构建清晰合理的主网架结构。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巴西和巴基斯坦落地,为解决有关国家能源优化配置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提速扩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二是在电源侧、电网侧、需求侧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要求。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提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28%左右。二电力发展主要经验与启示(一)电力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原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为根本遵循,过去十年间全国GDP年均增长8.9%,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9%,电力装机增长2.2倍,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
华润海丰电厂启动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测试平台建设,该平台是世界上第三个、亚洲首个基于超超临界火电厂的多线程、多技术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三)电力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变革的主要动力我国90%左右的非化石能源须先转换为电能方可开发利用,西电东送在缓解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的同时,将西部地区丰富的水、风、光等清洁能源送往东中部地区,极大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有力支撑了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电源侧,加强托底保供能力建设,着力夯实供应保障电源基础。
一是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的先进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开展核电、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解决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电力装备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实现清洁发电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增量配电网,向社会资本放开增量配电业务,实施5批459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储能侧,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建设,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南方电网以云南、贵州为主要送端,广东、广西为主要受端,形成了区内八交十一直的西电东送主网架。
广州、昆明、山西等9家交易机构采用股份制模式。中长期交易体系全面建立,辅助服务市场稳步推进,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进入结算试运行。
全国煤电节能改造规模近9亿千瓦,火电供电标准煤耗由2011年的330克/千瓦时降至305克/千瓦时。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加快形成保障各类电源持续健康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华中电网已建成以三峡外送通道为中心、覆盖豫鄂湘赣四省的500千伏骨干网架,以及以川渝电网为中心,涵盖川渝藏三省市区的500千伏主干网架。
我国电力企业通过投资带动工程服务,工程服务带动设备出口,项目上下游业务、产业链及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日渐紧密,通过优势互补,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业务遍布全球超15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阿根廷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和文件,明确了阿根廷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建设核电站。通过参股葡萄牙电力公司、马来西亚埃德拉公司等,不断开拓业务范围,进入新国家市场。电力资源实现大范围优化配置。
我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逐步从积极参与向主动影响转变。一是持续优化和完善区域主网架,构建清晰合理的主网架结构。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巴西和巴基斯坦落地,为解决有关国家能源优化配置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提速扩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二是在电源侧、电网侧、需求侧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要求。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提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28%左右。二电力发展主要经验与启示(一)电力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原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为根本遵循,过去十年间全国GDP年均增长8.9%,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9%,电力装机增长2.2倍,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华润海丰电厂启动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测试平台建设,该平台是世界上第三个、亚洲首个基于超超临界火电厂的多线程、多技术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三)电力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变革的主要动力我国90%左右的非化石能源须先转换为电能方可开发利用,西电东送在缓解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的同时,将西部地区丰富的水、风、光等清洁能源送往东中部地区,极大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有力支撑了我国能源绿色转型。
(六)国际合作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电力装备、技术、标准和工程服务走出去成效显著。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由2016年的35%提高至73.6%。
截至2021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3.8亿千瓦,接近美国当前水平的2倍,近十年平均增长8.5%,全国人均装机容量达到1.7千瓦,接近发达国家2千瓦/人的水平。同时,建成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柔性直流工程,该工程也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
同时,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已成为影响电力安全的重要因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三代核电站逐步建成,形成具有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压水堆和具有第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
电力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此外,苏州南部500千伏UPFC工程投运,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统一潮流控制器,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500千伏电网电能流向的灵活、精准控制。互联网+智慧能源、大规模新型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六)电力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经验表明,坚持电力市场化方向和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跃升发展的助推剂,新一轮的改革带来电力工业新一轮的革新。
(五)电力体制改革迈入全新阶段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入全新阶段。全国县、乡、村、户的通电率达百分之百,实现了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历史创举。
第一轮输配电成本监审,累计核减电网企业不相关不合理费用约1284亿元,平均核减比例15.1%。践行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力将继续在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电力装备关键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发电装备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民生用电得到切实保障。
火电清洁低碳发展成效突出。全球风机和光伏组件10大生产厂商中,中国企业分别占据4家和7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稳步增长,电力供应安全性和可靠性持续提升。继2018年放开煤炭、钢铁、有色、建材4个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之后,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的通知》发布,要求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并健全全面放开经营性发用电计划后的价格形成机制。
单机容量10兆瓦全系列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四)强化科技和体制机制双轮驱动,提升电力发展内生动力科技和体制机制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能源电力领域战略性、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体制机制创新。
组建了北京、广州等35家交易机构,实现各省份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国西电东送规模达到2.9亿千瓦,近十年平均增长12.6%,形成了北、中、南三个通道的西电东送格局。
担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能源互联互通专家工作组主席国,主办工作组会议,牵头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东北亚和西亚五个区域的专家开展《亚太地区能源互联互通促进路线图》研究。截至2021年底,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约10.3亿千瓦,占全国煤电装机容量的93%。